查看原文
其他

这世界并非只属于人类,它也从未如此|一周荐书

界面文化组 界面文化
2024-10-08


撰文 | 徐鲁青

编辑 | 黄月


《在黄昏起飞》


[英]海伦·麦克唐纳 著 周玮 译文景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-06


《在黄昏起飞》是一本关于观察、迷恋、时间、记忆、爱和失去的书。自然文学作家、《以鹰之名》作者海伦·麦克唐纳(Helen Macdonald)从帝国大厦观察鸣禽迁徙,在匈牙利观看数以万计的鹤,在萨福克的白杨林中寻找最后的金莺。《在黄昏起飞》汇集了她的一系列文章,她在书中写下了野猪、雨燕、采蘑菇、偏头痛、鸟巢的奇特之处,以及在观察野生动物时发现的意外指导和安慰。
成为自然作家以前,麦克唐纳曾是一名科学史学者。在科学史研究中,她发现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将自然界当作镜像,投映自身的世界观、需求、想法和希望。在这本书中,她希望人们尝试用其他生命的眼睛去观看,思考爱上“非你族类”意味着什么,为事物的复杂性心生欢喜,并理解这世界并非只属于人类,它也从未如此。
在科学之外,她曾如此阐释自然文学的意义:“我们确实需要严谨的科学来确定这些物种衰亡的速度和规模,推测灭绝的成因,以及能够采取哪些干预措施。但我们也同样需要文学,需要表达这些损失到底意味着什么。比如庭园林莺这种橙色小鸟,它正从英国森林中迅速消失,列举这个物种减少的统计数据是一回事,而让人们了解庭园林莺的本来面目,失去它意味着什么,这又是另一回事。”


《孤独的义务》



[韩]尹成姬 著 安松元 译惊奇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-05


尹成姬是韩国中生代代表作家,在二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了六部短篇集、两部长篇及一篇中篇作品,获得了包括韩国年度艺术奖、现代文学奖、黄顺元文学奖、东仁文学奖等一系列奖项。韩国作家金爱烂曾评价:“成姬前辈的小说中,经常登场的不仅是有缺陷的人,还有被磨破的旧物……于是,前辈的小说就散发出某种味道,借用前辈的话说,那是‘收集生了虫子的苹果做成果酱’的味道。”
《孤独的义务》共收录了尹成姬的十篇短篇小说,主人公大多是一些受过创伤或每日困于庸常现实的小人物,他们试图以各自的方式摆脱孤独与疏离。现代小说真正的主人公是边缘人,他们被称为背德者、犯罪分子和疯子。文学评论家苏英贤认为,这些边缘人打破禁忌、质疑正当性,并动摇体制的“问题性存在”(a problematic existence)。堂吉诃德以降,他们的人物谱系蔚为壮观。相较而言,尹成姬的人物存在感更微弱,无法成为小说的主人公,可以勉强称之为“边缘人中的边缘人”:失去双胞胎姐姐的妹妹、人生最大成就是获得过“小小心算王”称号的市政厅职员、每天关注对面屋顶颜色变化的图书馆管理员、生于愚人节而人生多少有些荒诞的丈夫、四岁时因走丢而被人收养的职业小偷……“尹成姬的小说像深渊一样安静。她的小说里有许许多多关于小矮人的故事,一个听觉不够灵敏的人恐怕很难听见他们的故事。”


《同窗》


林桂枝 杨京京 著 单向空间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-5


京京上小学时写过白雪公主与王子的故事,说这两人是以离婚收场。我跟她说:“很好,多这样想,这样写就好。”
《同窗》是一本由妈妈和女儿共同完成的书,记录了桂枝与京京这对母女的共读交流。她们的讨论从《格林童话》谈到美貌、焦虑与恐惧,从《西游记》中的女儿国谈到两性关系,从《沉思录》谈到生死、权力与财富,从《包法利夫人》谈到情色与艺术……最后,她们忘了谁是女儿,谁是妈妈。
母女共读的交流或许创造了关系的新可能——没有说教,没有叮咛,相互启发,又彼此独立。女儿和妈妈的交流不止于家长里短,书中所涉的话题从生与死、人对自我的认知、与世界与他人的关系,到精神自由、权力和财富、两性话题、性与爱……



《克服欧洲》


[塞尔维亚]佐兰·米卢蒂诺维奇 著 彭裕超 译活字文化·商务印书馆 2023-07


“如果我的思想是善良的,是真实的,那为什么比不上那些产生于罗马或者巴黎的思想呢?是因为我的思想诞生在这个叫作特拉夫尼克的小山沟吗?难道我的思想就不应该被注意到,不应该被记录下来吗?”前南斯拉夫作家,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伊沃·安德里奇曾如此质问。
塞尔维亚,位于中部和南欧的十字路口,曾经它的领土被罗马帝国的东半部和西半部瓜分,后来又处于拜占庭和匈牙利王国、奥斯曼帝国和哈布斯堡帝国之间。这些重叠的影响导致了整个塞尔维亚的文化多样性:北部倾向于中欧的轮廓,而南部则是更广阔的巴尔干甚至地中海的特征。在《克服欧洲》一书中,作者米卢蒂诺维奇梳理了十四位塞尔维亚作家笔下的欧洲形象。塞尔维亚文化中的欧洲形象是如何建构的,又如何反身影响本土文化?塞尔维亚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如何从“不西方,毋宁死”到“克服欧洲”?从这本书里,我们能读到塞尔维亚文化如何在对欧洲文化的盲目崇拜、误解和反思中突破欧洲中心主义的局限,并完成了自我塑造。


《幻像》


[美]丹尼尔·布尔斯廷 著 符夏怡 译 新经典文化·南海出版公司 2023-7-10 


《幻象》是20世纪流行文化研究的经典作品,首次出版于1962年,历史学家丹尼尔·布尔斯廷在书中从媒介发展探索社会观念转型,分析了大众文化转型后出现的诸种现象。两年后,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在《理解媒介》一书中提及了《幻象》,媒介批评家尼尔·波兹曼后来也此书观点为基础,在《娱乐至死》中警告,基于图像的媒体正将我们的话语变成无稽之谈。
《幻象》回顾了公共意识从注重真实转向爱好虚假的过程:新闻业不再忠实报道,转而炒作热点;媒体迎合公众,量产朝生暮死的娱乐明星;观光景点专为游客定制,却又显得千篇一律;营销广告亦真亦假,铺天盖地;文学改编层出不穷,花样翻新……布尔斯廷首次提出了“伪事件”的概念,指的是那些被精心策划出来、只为了被报道的事件。媒体机构往往追求高收视率和点击量,因此更倾向于报道引人注意的伪事件,而忽视那些真正重要但可能不那么吸引眼球的新闻故事。当人们过于沉浸在伪事件和虚假的形象建构中时,会失去对现实的准确认知。布尔斯廷认为,区分真实和虚假、理解真正重要的事物,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。


《大卫·鲍伊访谈录》


[英]肖恩·伊根 编 蔡哲轩 译 明室Lucida·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-6


大卫·鲍伊是20世纪流行音乐和文化的传奇。他的作品,尤其是在1970年代的音乐探索,对整个乐坛起着开创性作用。1972年,他以外观华丽和雌雄同体的Ziggy Stardust形象出现,并以流行单曲“Starman”和专辑《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》为先锋,宣告了华丽摇滚时代的到来。鲍伊当时的形象,在传记作家大卫·伯克利看来,“挑战了当时摇滚乐的核心价值观”并“创造了或许是流行文化中最为突出的偶像崇拜”。


这本书收录了鲍伊1969-2003年的32场访谈,在艺术上不断重生的鲍伊,也将访谈本身也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。访谈内容涉及神秘主义和圣杯神话,从凯鲁亚克、威廉·巴勒斯,到安迪·沃霍尔、后现代主义以及互联网。鲍伊在访谈中不断切换着角色和身份,分享音乐的构思与制作过程、巡演现场逸事,回顾电影和戏剧的参演经历,并分享了他对于绘画、时尚设计、文学的见解。


《能量,性,自杀》



[英] 尼克·莱恩 著 张力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-6-20


线粒体是细胞中制造能量的结构,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,被称为"power house”。除了为细胞供能,线粒体还参与诸如细胞分化、细胞信息传递和细胞凋亡等过程,并拥有调控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的能力。它是我们细胞的一个微小“发电厂”,提供了我们生存所需的所有能量和许多分子建筑模块。
大部分的演化生物学研究关注对生物多样性的解释,即个别物种如何适应其生存的具体环境,而对于多样性背后的“终极原因”,例如生命演化史上最为关键的那些表型变化——真核细胞、有性繁殖、多细胞生物发育等等——如何发生以及由什么环境因素驱动,仍然只有模糊的概念。在本书中,英国演化生化学家者尼克·莱恩(Nick Lane)试图为表型的适应性演化事件提出一个驱动因素解释,即能量,以及其代言人——线粒体。莱恩利用几条跟线粒体能量转化相关的事实,向我们展示了复杂生命演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几个问题:分子是如何在我们的星球上生成生命的?为什么细菌会主宰这个星球这么长时间?为什么我们有性行为、有两种性别?为什么我们必须最终变老和死去?

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,撰文:徐鲁青,编辑:黄月、徐鲁青,未经界面文化(ID:booksandfun)授权不得转载。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界面文化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